數位競爭力排名:台灣數位產業有機會進入日本市場嗎?

數位競爭力排名:台灣數位產業有機會進入日本市場嗎?

大家好,我是 Eric。

你們的公司是不是也想要拓展海外市場呢?更進一步問,你們是不是希望能夠拓展日本市場呢?在台灣,有部分的人認為「市場太小,做不起來」,所以想要放眼海外市場。這當中又有一部份的人希望可以進入日本市場,並且「從海外紅回來」。

先說,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值得幻想的事,但身為行銷人員,我們的職責在於「創造價值」,因此今天決定冒著潑大家冷水的風險,想和大家分享我對於數位產業進入日本市場的看法。

在近半年,因為 Leo 積極的在各種媒體曝光的關係,有許多想要進入日本市場的台灣公司也開始與我們聯繫。

為此,我們也時常在提案時協助客戶進行日本市場的相關調查。最近,因為接洽數位服務的廠商,因此我決定調查 2022 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(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2, DCR)。在過程中發現了有趣的事實:

看似應該比台灣進步的日本,數位競爭力排名卻比台灣還要低。

2022 年參與評比的 63 個國家中,台灣整體排名為第 11 名,日本為第 29 名。前三名分別是丹麥、美國、瑞典,亞洲地區的前三名則是新加坡 (4)、南韓 (8)、香港 (9)。

什麼是數位競爭力排名?

數位競爭力排名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(IMD) 根據知識 (Knowledge)、技術 (Technology) 與未來準備程度 (Future Readiness) 三個面相,評估不同國家與地區在數位轉型競爭力的評比。

今天這篇文章,將根據這份報告,簡單說明台日數位轉型的優勢與挑戰,並探討台灣數位服務進軍日本市場的切入點,以及進入日本市場將會面臨的難關,最後提出我的建議與看法。

如果你的品牌或公司,也有前進日本市場的打算,而且剛好是數位產業,那這篇相信這篇文章會對你們有幫助。

從數位競爭力排名看台日數位轉型優勢與挑戰

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2 in 數位競爭力排名:台灣數位產業有機會進入日本市場嗎?

首先,我們從這份報告選出台日兩地在 54 個評比項目中,具有優勢與劣勢的領域,並根據這些特性,說明台灣數位產業進入日本市場時,可能嘗試的切入點。

結論來說,我認為台灣的數位科技產業,如果希望進軍日本,在提供服務上,可以結合資料分析以及強化行動裝置體驗的方向提案。

台灣日本
優勢* 巨量資料 (Big Data) 的使用與分析
* 行動寬頻的使用比例高
* 資訊與媒體的股票市場資本充足
* 研發人才比例 (R&D Personnel per Capita) 高
* 高等教育生師比低,有充足學習資源
* 無線寬頻網路技術成熟
* 智慧財產保護嚴密
挑戰* 針對基礎電信設施的投資低
* 教育公共支出的比例低
* 高等教育生師比過高
* 研究人員性別比不均
* 科學與技術的就職率低
* 人才國際化經驗較不足
* 對機會與威脅的應對較慢
* 巨量資料 (Big Data) 的使用與分析較不足

從互補處著手:資料分析及安全性

從上述的產業優勢與挑戰來看,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在高等教育、巨量資料、基礎建設方面是可以互補的。

因此如果新創團隊在一開始便是以日本企業為目標對象的話,可以思考自身的服務如何與資料分析做整合,以及如何藉由本身的服務,驅使客戶習慣管理的方式。舉例來說,如果服務可以提供資訊圖表,或是結合產業界的生產管理流程,都會是很好的切入點。

此外,由於日本企業決策較謹慎,對於安全性的顧慮較高,因此如何強調服務以及資料儲存的安全性,都會是進入日本市場時必須特別考慮的面向。

日本企業相較於對 Amazon、Microsoft 等美國大型企業的資料儲存位置比較不介意,但如果是其他數位服務的話,便會特別重視資料的儲存位置。

最後,台灣的優勢之一在於「工程師密度高」,因此,企業也可以以「服務支援」為切入點,提供客戶專屬的團隊支援服務,藉此贏得客戶的信賴。

日本企業決策速度較緩慢,要抱持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

如同 Leo 在換日線專欄文章〈堅持 vs 效率:談談日商和台商的「文化差異」〉中提到的,台灣的企業在商業判斷上相當靈活,面對市場反應不佳的時候,會很快速的撤退。

我們曾經接觸過許多有關前進日本市場的洽詢,但是大多數的客人都是抱持著「想要先嘗試」一下的心情投入日本市場。這種心理狀態,在市場變動快速的當代、以中小企業起家的台灣來說是合理的,但是如果目標是放眼日本市場的話,並不合適。

從數位競爭力的報告結果來看,日本在公司敏捷度 (Agility of Companies)、面對風險與機會的應對能力 (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) 的評比都是第 63 名,從中可以反映出日本企業決策反應十分緩慢。

雖然對於日本市場也可以抱持著「試試看」的心態進入,但如果是認真希望打入日本市場的話,還是需要與日本當地企業與合作夥伴建立長期的關係,同時也應該要投注足夠的資源。

前進日本市場的困難點

長期目標
進入日本市場需要有長期投資的準備

老實說,雖然 applemint 的組成是台灣與日本人,但我們認為大多數的台灣企業並不適合進入日本。主要有三個原因,欠缺長期投資的決心與準備、缺乏產品競爭力、沒辦法做到本地化。

長期來看,日本市場呈現萎縮的趨勢,投入需要更多決心

此外,從整體市場來看,儘管日本的消費力目前仍然很高,但是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是既存事實,長久來看市場能夠繼續擴大的機會並不大,這一點勢必會影響到企業對於投資與轉型的意願。

當然,如果是數位產業,或許也可以嘗試針對這個問題做解套。如果說提供的數位服務是在解決「人力短缺」、「市場萎縮」的問題,那這類服務仍然有機會能夠為日本企業所青睞。

但這仍然取決企業是否能夠以「長期投資」的眼光來看待日本市場。

產品競爭力不足

儘管台灣的數位競爭力排名仍有第 11 名,但仔細觀察後,會發現台灣優勢較多的排名,都是符合「代工」特性的領域,可以理解為產品與人才的「良率」是高的。

但是與產品競爭力、品牌力相關的評比表現,台灣的排名並不起眼。換句話說,當台灣的雲端或數位服務希望進入日本市場時,我們能夠提供的價值,難以與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匹敵。當台灣的數位產業想踏進日本市場時,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日本,還有數位強國美國、冰島與愛爾蘭等地。

至於一般民生用品或食品類,連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有著「日本品質 > 台灣品質」的印象,更別說日本人自己對於這類快消品品質的要求了。

品牌與產品的本地化

針對數位產業來說,從日本在數位競爭力的評比來看,除了基礎建設與資源豐富的優勢外,對於數位化的準備度以及對國際化的接受度相對偏弱。換句話說,即使克服了競爭力的難關,進入日本,也會因為無法做到本地化,或是無法承受虧損壓力,而決定退出日本市場。

這一點對於商業判斷靈活的台灣公司來說,將會造成決定性的影響。如同前面提到的,我們聽過許多想進入日本市場的廠商抱持著「想要先試試看」的心態,並沒有把進入日本市場視為一個長期投資,更不用說願意在當地設立辦公室,落實品牌與產品的本地化了。

在開始找行銷公司擬定進入日本市場的規劃前,不妨先思考一下是否有餘裕可以在不回本,或是勉強打平的情況下,持續經營日本市場。

結語:進入日本市場該做的,終究還是本地化

日本街景

如果看完了前面三個進入日本市場的困難處,還是對自己的品牌有信心,認為自己做好了進入日本市場的準備,那麼接下來想再進一步分享「怎麼做」。

說穿了還是「本地化」。

事實上,「本地化」這個議題不僅是台灣進入日本,也是跨國經營都會面臨到的問題,Leo 在討論來台拓展業務的日商通販公司苦戰的文章中,也提到我們在客戶身上看到的失敗經歷。

而針對日本市場的本地化,有以下兩個方式:

職員在地化

要前進日本,但是沒有在日本設立常駐辦公室,聘請當地員工,那麼將大幅的提高失敗率。過往 applemint 注意到來台灣遇到挫折的日本企業,大多都是因為缺乏在地的管理職,決策過慢導致。

職員在地化的目的有二:快速蒐集當地資訊,與客戶建立快速見面的機制。

你也許會反對,認為網路技術發達,可以在線上處理的事情比較有效率。但是隨著網路降低了資訊蒐集以及溝通的成本,資訊與溝通的品質也隨之降低。

以我自己個人參與 WordPress 社群為例,有許多消息,是只有在線下,實際上與人接觸後才會知道的。

藉由外包實現品質在地化

由於日幣貶值,加上日本近期自僱者與自由接案者的人數不斷增加,將案件發包給日本當地設計師、工程師,是個能夠讓品質更貼近日本市場的方案。

如果是民生用品,或是快消品,則可以嘗試與日本當地的工藝職人、技術公會等組織進行聯名,讓產品的實際製程在日本進行。

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方法,都還是以職員在地化為前提,由日本當地的職員建立這樣的資源網。

除了本地化以外,認識自身優勢

行銷的本質在於「創造價值」,然而在創造價值以前,還是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為何。

我們在前面提到,台灣對於巨量資料 (Big Data) 的使用與分析有相當的優勢,同時也具有高密度的工程人才。

對於凡事喜歡「預估」「推算」的日本企業來說,在提案階段,可以考慮如何從客戶有限的資訊,使用團隊內部的模型「推算」出讓人充滿希望的結果。而在開始履約後,能夠如何配置專屬人員供客戶隨時諮詢,都是台灣廠商可以評估的自身實力。

如果你的品牌對於前進日本市場仍抱持著期許,並且也有著在日本長期經營的打算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applemint 已於 2022 年在日本登記子公司,並也將以此為基礎,逐步開展與日本當地企業與合作夥伴的合作計畫。

資料來源

從這裡聯絡 applemint!

Eric Chuang

相關文章

與我們聯繫